縫隙腐蝕:
電解質溶液存在,在金屬與金屬及金屬和非金屬之間構成狹窄的縫隙內,介質的遷移受到阻滯時而產生的一種局部腐蝕形態。
縫隙腐蝕將減小部件的有效幾何尺寸,降低吻合程度。縫內腐蝕產物的體積增大,形成局部應力,并使裝配困難。
縫隙腐蝕特征:
1.可發生在所有的金屬和合金上,特別容易發生在靠鈍化耐蝕的金屬材料表面。
2.介質可以是任何酸性或中性的侵蝕性溶液,而含有Cl-的溶液最易引發縫隙腐蝕。
3.與點蝕相比,同一種材料更容易發生縫隙腐蝕。當Ep<E<Eb時,原有的蝕孔可以發展,但不會產生新的蝕孔;而縫隙腐蝕在該電位區間內,既能發生,又能發展。縫隙腐蝕的臨界電位比點蝕電位低。
縫隙腐蝕機理
縫隙腐蝕機理:
一個縫隙要成為腐蝕的部位,必須寬到溶液能夠流入縫隙內,又必須窄到能維持液體在縫內停滯:
發生縫隙腐蝕最敏感的縫寬約為0.025-0.15mm。
縫隙腐蝕的機理涉及:金屬離子的濃度、氧的消耗、水解反應和酸化作用
縫隙腐蝕的機理與點蝕的機理類似。
縫隙腐蝕樣品照片

產品產生縫隙腐蝕照片
縫隙腐蝕標準
ASTM G48 methodB 縫隙腐蝕;
GB/T 10127 縫隙腐蝕;
ASTM G48 methodD 軸承用鎳基含鉻合金的臨界縫隙腐蝕溫度;
GB/T 13452.4 鋼鐵表面的絲狀腐蝕試驗;
ASTM G48 methodF 不銹鋼臨界縫隙腐蝕溫度;
GB/T 26323 鋁及鋁合金表面的絲狀腐蝕試驗;
JB/T 5326 儀表用金屬材料的縫隙腐蝕試驗;
容大檢測實驗室
標簽: SSC硫化氫應力腐蝕試驗